手机版 欢迎访问快猫官网,快猫官方网站入口网址通道
刘迦论(?~614) 隋朝农民起义领袖。
城平(亦说安定——今甘肃泾川北)人。
隋末,在炀帝暴政铁蹄下,各地民众揭竿而起。
大业十年五月(614.6~7),迦论挥师占领雕阴(治今绥德附近),自称皇王,年号大世。
其部众10余万人,同稽胡族刘鹞子相呼应,声震朝野。
未几,左骁卫大将军、关内讨捕使屈突通发兵进剿,迦论和所部万余将士战死于上郡(治今富县)。
北史、隋书和资治通鉴诸文献有载。
白铁余(?~683) 唐代农民起义首领。
官名失考,据说姓余,出身白铁匠,故称。
城平人,稽胡族(史称绥州步落稽或延川稽胡)。
为举兵反唐,他暗将铜佛埋在地下,时久,草生其上,遂对乡邻说:“吾于此数见佛光。”大家怀疑,他便选择“良辰吉日”,当众挖掘,果得铜佛,观者大惊。
白铁余道:“得见圣佛者,百疾皆愈。”自此,瞻仰的人络绎不绝。
为了组织群众,筹集资财,他用各色绸缎把铜佛包裹数十层,每有厚施,便去一层。
几年后,信徒不计其数。
显庆五年(660),白铁余聚众起事,设置百官,自称光明圣皇帝。
弘道元年(683),唐王朝宫廷斗争激烈。
四月(5),其率部占据城平,旋即进攻绥德(治今折家坪镇)、大斌(治今子洲县西)2县,杀官吏,焚豪宅,所向无敌。
朝廷命右武卫将军程务挺和夏州(治今靖边白城子)都督王方翼出兵镇压,义军因无战斗经验,不日城平失陷,白铁余被捕,起义失败。
事见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古籍。
种世衡(985~1045) 北宋将领。
字仲平,洛阳(今河南洛阳东)人。
少尚气节,有大志,家资让于昆弟,惟取图书。
大中祥符五年(1012),以叔父、工部侍郎种放荫补作将,任监主簿,后为保定(今甘肃泾川)、泾阳和武功等地县令。
担任凤州(今凤县)通判时,因拒绝受贿,被权臣诬陷下狱。
昭雪后,于宝元二年闰十二月(1040.1~2)任鄜州(今富县)签书判官。
时西夏经常进犯鄜延,边陲守备不足,世衡建言在延安东北宽州故垒筑城,“以当寇冲,右可固延安之势,左可致河东之粟,北可图银①、夏②之旧”(宋史·种世衡传)。
朝廷采纳其议,陕西经略安抚范仲淹命他主持筑城。
施工之际,夏人屡出侵扰,世衡率领兵民,且战且筑。
又视此处无井,饮水困难,虑不可守,遂令就地掘井,凿地15丈,始见岩层,石工辞不可穿,世衡下令:屑石1畚,偿以百钱。
挖掉数重巨石,终得清泉。
城成,仁宗赐名青涧。
康定元年八月(1040.9~10),世衡升任内殿崇班,知城事。
其为官清廉,政治清明,抚循兵民,治军有方。
在黄河辛关渡口附近架设浮桥,购重河东之粮。
于今清涧营田等地屯田2000顷,同时招商引贾,贷给资本,互通有无,粮食、军械均可自给。
士卒有疾,专派一子探视,言食相慰,关切备至。
设标杆,挂金钱,教民射击,小吏、僧道以至妇女亦能参与;射中钱孔者,均予奖励,人犯射中,当免其罪。
会客饮宴中,有来报敌情者,随赠饮器。
一时人人自励,全城皆兵。
他还一反以往歧视少数民族的作法,主动团结羌人,西夏来犯,羌汉并肩反击。
庆历二年(1042),为除边患,世衡精心筹谋,派青涧名僧王嵩赴西夏行离间计。
李元昊诛名将野利旺荣、(亦作野利刚浪唆)和野利遇乞,西夏再度向宋称臣(详王嵩传)。
庆历初,世衡兼鄜延路驻泊兵马都监,不久就任环州(今甘肃环县)知州,迁东染院使,兼环庆路(治今甘肃庆阳)兵马钤辖。
四年(1044),奉范仲淹之命,董筑细腰城(今环县西),积劳成疾。
五年(1045)城成而卒,赠成州(治今甘肃成县)团练使。
青涧和环州人画像立祠,以资纪念。
子孙多系名将。
宋史有传。
王嵩 原名王光信。
北宋人,籍贯无考。
早年出家为僧,相传曾寓居青涧城南石台寺(一说紫山寺、悟空寺)。
其刚果有谋,坚毅豁达勇而善骑射。
因熟悉西夏山川道路,种世衡出兵,常为向导,屡有所获。
世衡奏授为三班借职,任青涧指挥使。
并给予居室、骑从和衣物,关系甚密。
西夏大将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兄弟多智善战,宋失地折将,多其所致。
鄜延经略使庞籍等数谋剪除,不果。
世衡精心筹划,伺机行计。
庆历二年(1042),世衡命缚王嵩,怒斥:“我视你如子,你且勾结贼人负我,何也?”遂受刑月余,几濒于死。
王始终不渝,枉而无怨,说:“嵩丈夫也,公听奸人之言,嵩虽死难眠!”世衡见其坚强不屈,便予释放,沐浴后迎人卧室,厚抚示歉,说:“吾将以事使汝,戒汝勿言!”王答:“蒙将军恩,誓以死报。
况捶楚(杖刑)乎!”一日,浪埋、赏乞和媚娘等受旺荣派遣,求见世衡,意在诈降。
世衡一面多方挽留,热情款待,若无其事,一面暗派王嵩,带画龟1幅,红枣1篓;蜡书1封,火速奔夏。
据世衡之嘱,王嵩先见旺荣,致以枣龟,并说浪埋等已到,朝廷知王有向汉之心,命为夏州节度使,月薪万吊,旌节③已到,趣其归附,以枣缀画龟喻其早归。
旺荣笑道:“吾素奇种将军今何儿女子见识!”度世衡有信,索之,不予。
不敢隐情,封好枣龟,上报李元昊。
元昊召见旺荣和王嵩,追询世衡来函,并对王施于酷刑。
王嵩凛然如初,矢口否认。
命斩,王将计就计,大哭说:“始将军遣嵩遗野利王书,戒不得泄,今不幸空死,吾负将军。”遂拆开纳衣,取书以献。
元昊一见,疑旺荣、遇乞私通宋朝,囚王嵩。
世衡闻野利兄弟已被元昊处死,撰文越境祭奠。
三年(1043),王归。
西夏既失重将,遂定讲和之策,称臣依旧。
王嵩升三班奉职,后经自陈,又进侍禁、阁门祗候。
事见宋史诸文献。
任泰亨 今师家园则乡人。
北宋兵部尚书。
仁宗时,辽、夏所以能向宋请盟、纳款,泰亨付力甚夥,贡献颇大。
皇帝眷念他,书其姓名于屏风。
殁后,仁宗感叹说:“朕亡一鉴矣!”诰命祭葬。
县城西7里纸张沟陵前曾置石像诸物。
裔孙、明进士任明道与其立神道碑。
狄青(1008~1057) 北宋大将。
字汉臣,汾州西河(今山西汾阳)人。
出身行伍,善骑射。
慎密寡言,计多相机而发。
行师先正部伍,明赏罚,与士兵同甘苦,推功将佐,战常有胜。
宝元一年(1038),李元吴称帝叛宋,秣马厉兵,边声日急。
仁宗诏选卫士充实边关,狄青由散直提为三班差使、殿侍、延州指挥使。
赴延,任青涧指挥使。
青涧一带,时为抗夏前哨,前守将数为夏败,士卒亦多怯战。
狄至,身先士卒,不避艰险,临阵披发,带铜面具,屡败强敌,锐不可当。
4年间,大小25战,18次中流矢,破金汤城(在今志丹西),克宥州(今靖边西北),屡败咩、岁香、毛奴、尚罗、庆七、家口之兵,获牲口5700,燔肉数万,帐篷2300。
安远(今甘肃通渭东南)一战负重伤,疗养中闻敌来犯,挺身而起,驰赴迎战。
又董筑招安(在今清涧郭家河)、丰林、新寨、大郎等寨堡,皆成军事要地。
经青涧城守种世衡和经略判官尹洙引荐,韩琦、范仲淹待之甚厚。
仲淹授以左氏春秋,狄青折节阅读,精通兵法,愈益知名。
因功历任西上阁门副使、泾原路(今甘肃平凉)副都总管、惠州(今广东惠阳)团练使、侍卫步军殿前都虞侯、眉州(今四川眉山)防御使等职。
从军10余年,面涅(兵士脸上刺的符号)犹存,仁宗要其敷药消除,他说留着可以激励士气。
继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,擢升枢密副使。
皇祐五年(1053),于邕州(今广西邕宁)破蛮人首领侬智高。
凯旋,仁宗嘉奖,拜枢密使。
死于嘉祐二年(1057),赠中书令,谥武襄。
传载宋史。
张玉 字宝臣,宋保定(今属河北)人,狄青部下。
庆历间,以六班散直修青涧、招安2寨(青涧寨在今二郎山乡薛家渠)。
曾遇夏兵3万,有驰铁骑者向宋军挑战,张玉首当其冲,独持铁简出击,提首获马,军中号称张铁简。
仁宗闻讯称赞说:“真勇将也。”随狄青征侬智高有功,升广西钤辖,后任宣州(今安徽宣城一带)观察使、马步军都虞候等职。
河北置37将,张居其首。
卒赠建雄留后。
宋史有小传。
高永能(1013~1082) 北宋将领。
字君举。
生于大中祥符六年(1013),祖籍绥州,后徙居青涧。
远祖高思祥,唐绥州刺史。
永能出身行伍,少有勇力,善骑射,初任殿侍,继升供奉。
治平末,种谔北伐绥州,永能以先驱率部6000,于啰兀(在今榆林镇川之西)同夏兵万人交锋,五战皆胜,转任供备库副使。
垦荒4000顷,增户1300,治理绥州城功著,遂知城事。
元丰初某秋,禾稼丰硕,驻于大会坪(今绥德高家渠至蒲家一带)的2000余西夏骑兵,拟抢收秋田,永能以鄜延都监,命精骑袭击,敌仓促应战,溃不成军,2钤辖被擒,永能转升六宅使。
其所向披靡,夏人畏惧,令曰:“有得高六宅者,偿金等其身。”夏兵两万,进攻当川堡(疑即今清涧党家川),他以千骑阻击,寡不敌众,“度不能支”,以险埋伏,且战且撤,保存了实力。
继擢鄜延钤辖。
四年(1081)讨夏,永能又为先锋,围米脂城。
夏发援兵10万(亦说8万),蜂拥而至,其待敌临近前沿,命两翼迎战,后全军出击,鏖战于无定河川,歼敌数千,获马3000,骆驼、牛羊数以万计。
米脂光复,升东上阁门使、宁州(今甘肃宁县一带)刺使;告老请退,不准,任四方馆使、荣州(今四川荣县)团练使。
五年(1082),夏兵进犯永乐(故址在今米脂),永能献计不用,城陷,其孙高昌裔欲掖其从间道突围,永能不从,说:“吾结发从事西羌,战未尝挫,今年已70,受国大恩,恨无以报,此吾死所也。”遂着卒衣,激战而亡。
永能爱民抚部,身先士卒,遇战能胜,博得拥戴,人称老高。
殁后,边民无不痛惜;诏赠房州(治今湖北竹山)观察使,荫子世亮为忠州(今四川忠县)刺使。
宋史有传。
种谔(1027~1083) 字子正,洛阳人,种世衡次子。
“善驭士卒,临敌出奇”。
与兄种诂、弟种诊,皆有将才,关中誉称三种。
以父人官,初任左藏库副使,治平四年(1067)知青涧城。
夏将嵬名山部落居绥州,其弟夷山先降,种谔借此向名山赠金盂诱降,部吏李文喜纳物许降,名山未知。
种谔率部围压,名山援枪欲战,夷山呼云:“兄已约降,何为如是?”名山不解,文喜出示金盂,名山投枪痛哭,遂举众南下,种谔获酋领300,居民万五,兵万人。
继于怀远(今横山),大败夏军。
治平末,以高水能为先锋,北取绥州,既克,领筑绥州城。
因陆诜之劾,获罪降职,经仁宗过问,复起。
熙宁间,用为鄜延钤辖兼知青涧城,迁副总管,议攻西夏,任鄜延经略安抚副使,节制诸将。
元丰四年(1081),在无定河川大败夏兵10万,攻克米脂。
又上策筑横山城。
徐禧与沈括定议筑永乐城,其以所议不合,被奏留守延州,永乐被围,他观望不救。
六年(1083),病故于延州。
事见宋史。
李显忠(1110~1178) 南宋大将。
原名世辅,字君锡,宋高宗改赐显忠。
北宋大观四年(1110)生于青涧④一个将门之家。
本为银州羌人,早已汉化。
先世为唐以来世袭苏尾九族巡检;父李永奇,宋将。
显忠身高7尺,相貌魁伟,武艺精绝,智勇兼备;幼时别无他好,惟以骑射为戏,布阵为乐,17岁随父从军,出入行阵。
金人进犯延安,永奇奉鄜延经略王庶之命,招募张琦出击,显忠毛遂自荐,毅然请缨。
父说:“汝未涉历,行必累琦。”显忠道:“世辅年小,胆气不小,必不累琦,当与琦俱。”时有敌夜宿陶穴,显忠独缒其内,杀17人,提首2级,取马两匹,余马断其蹄腿,博得王庶赏识;被补为承信郎,当了队将,继升武翼郎,任副将。
自此初有声名,开始了坎坷的戎马生涯。
鄜延沦陷后,完颜宗弼给显忠父子迫授官职,永奇痛哭说:“我宋臣也,世袭国恩,乃为彼用耶!”遂表面应许,始终不失民族气节。
显忠跟随父亲,在陕北高原上组织起一支抗金队伍,寻机歼敌,图谋归宋。
绍兴七年(1137),显忠奉刘豫之命,率马军奔赴东京,行前永奇密告:“汝若得乘机,即归本朝,无以我故贰其志。
事成,我亦不朽矣。”未几,伪齐被废,宗弼率万骑驰猎淮上。
显忠令吴俊探测渡口,拟生擒宗弼,一举南归。
因水底暗设竹刺,马不能渡,未成。
宗弼授显忠承宣使,知同州(治今大荔)。
八年(1138)冬,显忠回鄜延视事,永奇授计说:“同州人南山,乃金人往来驿路,汝可于此擒其酋,渡洛、渭,由商⑤、虢⑥归朝。
第报我知,我当以兵取延安而归。”显忠赴同州,即命黄士成持书报宋。
金帅撒里曷进兵同州,显忠以计擒获。
行至洛河等渡,金兵追来,显忠屡战皆胜。
登上高原休息时,追兵渐多,寡不敌众,遂与撒里曷折箭为誓:不得杀同州人,不得害我骨肉。
金帅被迫答应,显忠将其推堕崖下,扶老携幼,长驱而北。
到鄜城县,派人急告父亲。
父挈家出城迎接,至马翅谷口,全家200余人被金兵杀害。
是日天昏大雪,延安人闻讯怆然涕下。
显忠“切齿疾首,恨不即死”,带26人脱走入西夏,愿借夏兵生擒撒里曷,夺陕西五路归宋,以雪家仇国恨。
夏崇宗说:“尔能为立功,则不靳借兵。”时有酋豪“青面夜叉”,经常侵犯夏国,显忠率骑3000,日夜兼程,擒之以归,为夏解患,深得信任。
九年二月(1139.3),显忠借夏兵20万攻打延安,夏主任命王枢和移讹为陕西招抚使,显忠为延安招抚使,出师延安,高宗赦书已到,宋金讲和,延安路归宋,显忠大哭,延安百姓泣声不绝。
显忠以所部往见王、,说:“世辅已得延安府,见讲和赦书,招抚可以本部军归国。”讹不许,道:“初,经略乞兵来取陕西。
今既到此,乃令我归耶?”显忠知其不可说服,便拔刀直取,讹逃走,王枢被擒。
夏军大举进攻延安,显忠驰挥双刀,所向披靡,歼敌近万,获马4万匹;在延安揭榜招兵,每得1人,赐马1匹,到鄜州兵逾4万。
抵河池(今甘肃徽县),投奔四川宣抚吴玠,吴盛赞其“忠义归朝,惟君第一”,赉田镇江,授告敕、金带,拜任指挥使、承宣使。
转至临安(今浙江杭州),高宗抚劳再三,赐名嘉奖。
宗弼进攻河南,显忠被任命为招抚司前军都统制,同李贵共破灵璧(今属安徽);金犯合肥,其奉命与张俊克敌孔城。
皇太后至临安,显忠人见,被封为保信军节度使、浙东副总管。
显忠熟悉陕西山川,上疏朝廷,积极主战,为秦桧所忌,官降奉祠,闲居台州(今浙江临海)。
秦桧死后,高宗迫于人民压力,显忠等爱国将领被起用。
二十九年(1159),金军再度南侵,显忠升都统制,率部淮上,在大人洲挫败小韩将军兵马5000,继战1万援兵,杀获甚重。
三十一年(1161)冬,完颜亮以60万大军,水陆并进,席卷南下,淮西军务王权不战而遁,和州(今安徽和县)失守。
显忠接任其职,同宋帅虞允文合军,共夺采石大捷。
接着,显忠退兵沙上,选精兵万余,一鼓作气,横渡大江,尽复淮西失地,威震中原。
高宗委任其为淮西置制使、京畿等处招讨使,晋升太尉、宁国军节度使、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,授5个儿子以金带。
隆兴元年(1163),孝宗登基,显忠建议出师夺取宿州(今安徽宿县)、濠州(今安徽凤阳东北),攻占汴京,疏通关陕,光复河东。
此建策被抗战派领袖、枢密使张浚批准。
四月(5~6),显忠以御前都统制兼淮西招抚使,发兵濠州,五月(6~7)渡淮,收复灵璧。
他军纪严明,深得民心,江北义军纷奔其部。
副使邵宏渊攻虹县(今安徽泗县)不克,显忠命灵璧降卒招降虹县金贵戚大周仁等。
六月(7~8),李、邵合攻宿州,显忠授计,宏渊嫉妒不从。
李独军出击,越濠登城,激烈巷战,斩首数千,攻克宿州。
捷报传来,孝宗亲笔致函张浚:“近日边报,中外鼓舞,十年来无此克捷。”遂授显忠开府仪同三司、殿前都指挥使,妻周氏被封为国夫人。
宿州战役后,孝宗以显忠为淮西、京东、河北招讨使,邵宏渊攻虹县、宿州无功,位在李下,邵、李不和。
金帅孛撒忠义以10万精兵来犯,显忠苦战不已,数十合后,金军败退。
翌日,敌再次反扑,李约邵并力夹击,邵按兵不动,且蛊惑将领们说:“当此盛夏,摇扇于清凉犹不堪,况烈日中被甲苦战乎?”于是,军心大散,将士纷逃。
显忠移军入城,敌乘虚复攻。
李竭力抵抗,歼敌两千余。
其叹息说:“若使诸军相与掎角,自城外掩击,则敌兵可尽,金帅可擒,河南之地指日可复矣。”金增援兵,李孤独无助,被迫撤退,兵败符离(宿县北),军械尽失。
回见张浚,纳印待罪,降果州(今四川南充北部)团练副使,潭州(今湖南长沙)居住。
乾道元年(1165),朝廷确知符离兵败之因,复授显忠防御使、观察使、浙东副总管,赏银3万两,绢3万匹,丝绵1万两。
继任威武军节度使、左金吾卫上将军,赐宅京师,居于绍兴,年赐米2000石。
孝宗命画工给李绘制肖像,悬于朝中;官复太尉。
淳熙四年(1177)奉诏回京,给真奉,赐内库金。
五年(宋史作四年)七月(1178.8~9),含郁病逝,诏赠开府仪三司。
嘉定二年(1209)谥忠襄。
李显忠戎马倥偬,“志复中原,中罹谗构,屡遭废黜”,为南宋中兴名将之一。
殁后,清涧立祠数处,以示怀念。
宋史有传。
李氏(?~1138) 真名失考,旧志称李烈女。
李显忠堂妹。
其姿容秀丽,贞静慷慨。
由于父兄影响,爱国之志,坚不可摧。
在鄜城时,曾对从父李永奇说:“父为宋臣,我为宋女,屈膝靦颜贻万世笑,南归之计,当决矣!”父极赞赏。
绍兴八年(1138)冬,于马翅谷口被金兵所俘。
金帅见其俊俏,欲强奸。
她说:“我臣家女,岂从汝乎?”帅大怒,按剑威胁说:“从则生,不从则死!”她毅然而答:“头可断,身不辱!”敌惨杀李家200余口,进而恐吓,其面不改色,大义凛然。
遂被缚于树上,丛箭乱发,英勇就义。
后人立烈女祠纪念。
惠暹(?~1359) 字彦升,元青涧人。
幼习经史,征为教官不就,隐居田野。
至正年间(1341年后),连岁亢旱,生灵涂炭,其捐粟米2000石⑦,以济民困。
有司上奏朝廷,赐官不赴,被命名为“忠义之门”,授旗嘉奖。
死于十九年十二月六日(1359.12.26)。
惠时擅原名按擅普化,字士庸。
元青涧人,惠暹孙。
自幼攻书,后学蒙古和畏兀儿(今维吾儿)诸家文墨,被征为国子监生员,游学大同都。
授土番宣尉译史,治察罕脑儿(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),继任陕西行御台译史、承事郎,延安路通判、承德郎,兴元路(今汉中一带)通判等职。
明洪武三年(1370)修纂惠氏家谱。
白行顺(?~1483) 字致和,号纳庵。
后坪人。
明汉州(今四川广汉)知州白亨(岁贡)三子。
其“器度魁岸,议论卓犖”,一时为学者所钦仰。
正统六年(1441)中举,翌年会试不第,遂奋发攻读,决心以天下为己任,十三年(1448)终成进士。
初授翰林院庶吉士,后改工部主事、户部员外郎,知平阳(治今山西临汾)府。
成化间继为济南、太原知府。
其访求治原,教民耕种,缓刑法,兴学校,招抚流散,赈恤穷独。
旋转山西布政司参政、左右布政使,士民挽留,为之立碑,以彰其功。
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、湖广(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)巡抚。
所至政绩煊赫,深得人心。
十九年(1483)辞世,被请入乡贤祠。
事迹载名宦录和万姓通谱。
白行中 字大本。
后坪人,白行顺同母异父弟。
明正统九年(1444)举人。
初任襄垣(今属山西)、安肃(今河北徐水)知县,抚民治政,不辞辛劳,百姓称颂。
进擢监察御史,巡按广东、河南,罢黜贪官,群吏震慑,颇有“揽辔澄清”之志。
后转松江(治今上海松江)知州,两淮盐运使,清白廉洁,多有政绩。
死后被命为乡贤。
张进禄 字天锡,清涧人。
“资性警敏,气度超群”,刻苦好学,深通经史。
明景泰七年(1456)中举;成化二年(1466)第进士,拜为监察御史,风裁凛凛,京都吏民惧服。
后巡按山西,激扬振肃,深孚众望。
时榆次有巨侠怙恶不悛,鱼肉小民,他获悉后,绳之以法,境内遂安。
其除暴安良,守正不阿,嫉恨者制造流言,竟遭谪戍,朝野称冤。
晋人甚为怜惜,作打虎行颂之。
郝志义 字宜之,奥则塔(今郝家上山)人。
父郝安,字居仲,正统九年(1444)举人,初任莱州(治今山东掖县)通判,继以边才升安乐(治今辽宁开原)知州,后调任镇宁(今贵州镇宁自治县)知州。
志义禀性严毅,嫉恶如仇,笃志好学;10岁通经义,成化四年(1468)中举,次年成进士。
初授大理寺评事,继转寺副。
时河南公案滞积,狱囚甚众。
其奉命赴审,慎重果断,释放无辜者370人,断疑难要案35人,将少数罪当不赦者戮于市。
迁职山西按察司佥事后,不畏辛劳,亲自察访,一改“三晋健讼”之风。
后历任山东宪使、四川总宪、山西右辖及山东左辖等职,升湖广巡抚。
时奸宦当道,刻剥百姓,志义到职后,檄传监司、守令等官吏,“分别廉墨”,严考功过,贪官污吏“望风解绶”,楚民得安。
正德元年(1506)拜刑部右侍郎。
作官30余年,政绩斐然,声名赫赫。
权奸刘瑾虑及志义威望,欲以乡故关系笼为股肱。
志义风骨遒劲,不可同流,赠帕10方,以示讥讽。
刘瑾大怒,妄图罗罪加害,但因志义素来清廉,求罪未得。
不久卒任于湖广,当地百姓修祠纪念。
被载入武宗实录、大清一统志。
其子郝序,字宗殷,弘治十四年(1501)举人。
因父不附阉党,刘瑾挟嫌报复,遂矫诏,逮其下狱,谪戍边陲。
刘败得释,授高唐(今属山东)知州。
州民以凶悍著称,郝序严明仁恕,豪猾敛迹,继任顺德(今河北邢台)同知。
刘兰(1465~?) 字廷馥,号石基。
祖籍枣坪则,生于明成化元年(1465)。
父刘迈,顺庆府(治今四川南充之北)经历;叔父刘遂,云南石阡知府。
刘兰气禀淳朴,资性颖悟,早年就读于国子监,曾步随太史曾追和御史张进禄等当世名流。
成化二十二年(1486)中举,弘治六年(1493)成进士,授翰林院检讨,教诸王书。
十二年(1499)升寿府左长史,不久随孝宗南巡,“恒尽匡辅之忠”。
时刘瑾权倾朝野,人多趋附,刘兰以礼自持,不随流俗。
官至嘉议大夫,嘉靖十三年(1534)卸任归里。
著有石台集1卷。
刘介(1466~1529) 字师惠,号东峰。
祖籍枣坪则,生于明成化二年十一月一日(1466.12.8)。
高祖刘永昶,元行枢密院经历、广平路(治今河北永年)同知。
祖父刘尚(jiǒng),字奢,封明长沙知府。
父刘镛(1435~1516),字鸣远,号伯庵,魁梧颖敏,读书过目成诵;景泰四年(1453)举人,历任长沙知府、山东右参政。
刘介(芥)少时英爽越人,聪明强记,善长俪对韵语。
弱冠随父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,继受业于吉水(今属江西)黄表,同窗多海内名士。
弘治二年(1489)中举;六年(1493)第进士,授户部主事。
管理大仓税中,厘革弊端,吏胥莫不愣然。
在朝8年,操守如初,深得尚书倪文毅赏识,升抚州(今江西抚州市)知州。
抚州多商贩,年税金数千,本应如数上交,吏胥只交1/3,刘介叱之,阉党徒李珰在江南诸郡搜刮民财,重贿于刘介,被严然拒绝;刘瑾怀恨在心,但又无可奈何。
继任太常寺少卿。
因不乐同刘瑾之辈处事,遂称老告归。
其手不释卷,学务博深,著有北都集、南都集和东峰咏⑧稿各1卷。
生4子2女,子名维祯、维禴、维裕(yù)、维褫。
嘉靖八年三月六日(1529.4.13)寿终正寝;次年葬于下七里湾,绥德籍明翰林院国史修撰承务郎、诗人马汝骥撰写墓志。
刘维禴 字子孚,祖籍枣坪则,刘介仲子。
明嘉靖四年(1525)⑨成举人,十七年(1538)第进士,授河南滑县知县。
滑县人好告状,民事很多,维禴重在感化,讼狱衰息。
岁饥,民不聊生,维禴多方赈济,活人万计。
黄河初经滑境,群众每年出钱治理,后改道封丘,河款照征,数十年如故,民怨甚大。
维禴赴任后,更改旧例,并增筑城垣,百姓称颂。
升山东道监察御史后,上疏兵机诸事,切中时弊,皆被采纳。
弟维褫因军事问题下狱,他痛愤成疾,同事劝其暂归就医,维禴挂牵小弟,不忍远离,遂卒于任。
阮孝 麻城(今属湖北)人。
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)以举人拜清涧知县。
时市容残破,民生凋敝,其赈济百姓,招抚流移,生聚日众。
隆庆二年(1568)督修后山城,增筑炮台和水门,民恃以无恐。
其首修清涧县志,创先河之业。
县人感戴,被请入名宦祠。
白璧 字完珍,号琢庵。
倒吊柳人,约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世。
祖父白廷禄,字君锡,家道殷实,乐善好施,有善人之称。
父白似鹤,字洁夫,号松亭,亦乐于助人,万历间天灾频繁,民不聊生,其代人完税,周济贫者,不受偿还。
白璧身材俊伟,尊老抚幼,遇有穷人,解衣以赠,众口称赞。
14岁入乡学,隆庆元年(1567)中举,万历十一年(1583)就任定襄(今属山西)知县。
定襄冤案甚多,其当机立断,将前拟处死的30余名无辜者免于极刑,释放有悔改表现者10多人,此举被誉为定圉乏夙;罗值大仉。
民忠思乱,他发放食粮,多方抚救,活人不可胜数。
且回赎卖于异乡的妇女,使之与亲人团聚。
向招回的流民发放耕牛和种子,以振农桑。
同时修葺学宫,扶助寒士,破格用人,深得民心。
十五年(1587)因政绩斐然,升绛州(今山西绛县、新绛一带)知州。
其董修水利数处,民得厚利,景仰备至。
该州有一大片土地毗邻大道,荒草萋萋,贼盗出没,百姓叫苦不迭。
白璧让官吏捐俸献款,广筑农舍,召人垦耕,盗息而民安。
州民竖碑颂扬,并将新村命名为白家庄。
父丧归里,哀贫恤老;资助族人,成家升学;捐款采石,加固县治后山土城,誉满故里。
有诗文。
霍文玉 武冈(今属湖南)人。
明万历元年(1573)以岁贡任清涧知县。
到任百废待举,其饮冰茹檗,励精图治:罢不急之役,节无益之费;清理监狱,禁止随意捕人;给未婚大男和贫不能葬者,助以钱粮,赠礼给进级的优等学生;修教场,辟道路,植树造林,兴修水利。
每在案牍之暇,携带差人,荷持铁锹,循行于郊野,察看地形,绘制图样。
三年(1575),在今西沟砭和下十里铺城川地带,浚开西、南2渠,建水田数十亩,用秀延河水进行灌溉。
又在偏僻山乡,利用一线之水,修砌菜园。
让工匠制造转轮等机具,提灌高地。
继而解囊捐俸,购置水稻良种,命家仆中种田能手,计亩给种,蒔秧布法,教县民植稻。
县人感戴,镌白璧霍公渠记于石壁。
郝名宦(1558~1629) 字忠显、仰葵。
祖籍奥则塔,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(1558)。
其庄重老成,博闻强记。
万历七年(1579)登副榜,十年(1582)中举,十七年(1589)第进士,授户部河南主事,转兵部武选司主事。
父殁归里,服丧后封往朝鲜,衍期未赴,神宗震怒,降兵部职方司主事待罪。
当事者不欲速捕,他说:“命也!岂敢幸免?”遂得罪,降山西和顺县添注典史。
僚友为之扼腕,其谈笑自若,毫不在意。
家居20年,卜筑山墅,拒绝请谒,呼朋唤友,饮酒赋诗。
泰昌一年(1620),以南京刑部山西司主事重新起用。
继任光禄寺寺承、少卿添注,顺天府府承,通政使司通政,光禄寺正卿。
后升南京兵部右侍郎,代理尚书,主持留都戎政。
未几,遭魏忠贤诬害,再次罢归,追夺诰命。
崇祯元年(1628),朝廷知其“才节兼优”、“经文纬武”,归还诰命,拟将重用。
次年四月八日(1629.4.30)逝世,十三年(1640)赠南京兵部尚书。
有数文传世。
三子郝世禄,明镇城都司,怀远将军;孙郝允曜,字觉天,号东星,以祖父荫入太学,官至刑部郎中。
白宗舜(1573~1653) 字明廷,号闲人。
明万历元年(1573)生于清涧。
其厚重朴直,不事修饰,酷爱读书。
11岁入学,25岁(1597)中举。
会试数次不第,授蒲州(治今山西永济县西)知州。
蒲州素多豪门大族,宗舜不避权贵,冰檗自操,禁绝请谒,严革诸弊。
有数犯久逃不获,宗舜亲躬其地,缉首恶者绳之以法,猾吏震惊,百姓钦服。
蒲州与朝邑农民争黄河滩地,人命屡出,宗舜断以沙岭为界,秦晋遵之。
时蒲州长旺村民不完赋税,其往巡察,民揭竿而起,宗舜动用官军,杀戮一二。
知府张氏憾不先报,以“激变地方”为由,卸其职。
首相韩雅敬宗舜,谓之“年力方壮,操守端正”,起任其为夷陵(治今湖北宜昌)知州。
未几,张又以前事指控,宗舜复被罢黜。
居里致力乡学,有教无类;置别墅于拓跋寨,营治水利,骑牛往来。
入城市,人不识其曾为太守。
晚岁勤学不辍,涉猎杂博,手书二十一史和全唐诗。
殁于清顺治十年(1653),葬今大岔则。
惠世扬 字抑我,号元儒。
约于明万历至清顺治间在世,小岔则人。
祖父惠之翰,字伯召,嘉靖三十四年(1555)举人,山西大同通判。
父惠承芳,号静所,万历二十二年(1594)中举,授南京工部主事;日讲周程之学,人称关西夫子;升北京户部主事,不拜告归;所生5子。
世扬万历三十一年(1603)中举,三十五年(1607)成进士,初授华阳(治所在今四川双流县境内)知县。
因政绩显著,擢升刑科给事中。
其直言进谏,刚正不阿,名满海内,党争炽烈时,曾“讽议朝政,裁量人物”,为阉党所侧目。
天启元年(1621),首相方从哲积怨甚多,世扬上疏朝廷,列其十大罪状。
熹宗对方极力庇护,世扬被指责为诬陷。
二年二月(1622.3~4),世扬复奏论宰辅沈交通客魏状,魏党切齿,欲置之死地而后快,将其编入东林点将录内,冠于水浒中权阉所憎恶的义军将领绰号霹雳火,罗织罪名,无故罢黜。
五年(1625)世扬陈辞,为已入狱的汪文言辩解,被诬为同汪一起受贿,再度牵引,备受酷刑,几濒于死。
七年(1627)某晚,世扬获悉将被弃市处决,同难友方震孺慷慨悲歌,以示抗议。
天明,忽传熹宗生子,世扬等获释。
八月(9~10),思宗即位,世扬被昭雪,任大理卿,继升刑部左侍郎。
崇祯十五年五月(1642.5~6)。
被推为阁臣。
九月(9~10),未入阁的大僚肆意造谣,皇帝偏听流言,令捕吏部尚书李日宣。
世扬“拟于轻比”,崇祯大怒,遂被革职还乡,一度寓居宜川,诗酒自慰。
十六年(1643),以副都御史复起,因战乱道阻,逾期未赴,又被削籍为民。
阁臣黄景防等据理力争,皇帝不听,终未赴任。
其事散见明史诸籍。
有诗作存世。
次子惠渐(?~1643)原名同宽,字硕亨,抚夷守备。
白曰可(1590~1660) 原名白篆,字羲画,号衷葵;书室名敦本堂。
倒吊柳人,生于明万历十八年(1590)。
白璧仲孙,闻喜(今属山西)训导自成文之子。
曰可豪爽宽和,尊老爱幼,博闻强识,酷爱文学。
每试独居前茅,名噪一时。
万历四十年(1612)中举,四十七年(1619)会试不第,遂饱览海岱之胜,随父客居河东。
父卸任还乡,曰可不乐出仕,翕然同归,隐居山村,矢志于教。
其同情里人疾苦,荒年自虽不富,解囊相助。
其著述甚富,崇祯末辑平生诗文,结集敦本堂全稿近百卷。
顺治间由季子乃贞迎往京都,携友览胜,宴饮赋诗,健于杖履,复有燕台集数卷。
清顺治十七年(1660)逝世,门人私谥文靖先生,知县廖元发命为乡贤。
其子乃意、乃建、乃贞,皆长于文学。
王之爵(?~1630) 明末农民起义初期领袖。
又名王左挂,号左挂子;清涧人。
崇祯元年(1628),政治腐败,灾害频仍,民不堪命,蜂拥而起。
十一月(11~12;亦说七月7~8),之爵同苗美、飞山虎、大红狼等聚集万众,起义于宜川龙耳嘴(一说绥德西川),转战陕西各地。
二年一月(1629.1~2),李自成加入王部。
四月(5),参政洪承畴率兵万余,围之爵于云阳(治今淳化),王走淳化,入神道岭。
三年元月(1630.2~3),挥师攻打宜川,不克,转攻韩城,明守将失利,洪承畴驰援,围解,之爵北上清涧。
二月(3~4),同张述圣、姬三儿等200余人降明,驻守绥德。
苗美等不从,带兵900,向西转移,被官军击溃,苗美被叛徒、清涧庠生李攀龙杀于贺家湾(今属延川)。
李自成投奔了张存孟。
八月(9~10),白汝学以4000人进攻绥德,之爵企图内应,举兵再起。
事泄,同苗登云等90余人(亦说57人),为陕西巡按李应期和延绥巡抚洪承畴诱杀。
陈汝元 字太乙,号太乙山人、燃藜仙客。
里居明山阴(治今浙江绍兴)。
万历四十一年(1613),以举人就任清涧知县,后升城堡同知,官至知州。
善理政事,长于文章,工词曲。
首次重修清涧县志。
著有杂剧红莲债,传奇金莲记、紫环记和太霞记等。
白足长 字太初、太李,白家川人。
明拔贡,白曰可诗友。
幼聪颖,性任达,文采风流,著述颇丰,多亡佚,有诗律1卷传家。
历任明山西稷山知县、大顺大同真保防御使,清曲周(今属河北)知县。
为官不事事,交际甚广,挥霍豪迈,手无长物。
罢官后不归里,海游天下,访道求仙,殁于广东,归葬本村文庙塬。
赵胜(?~1631) 明末农民军初期领袖。
异名赵四儿(一说作孟长庚),清涧人。
因家境贫寒,白天种地,夜晚借居村东石油寺,秉烛苦读,故又号点灯子。
时有人讹传其酷似平话中的黄巢,点灯孤寺,著作兵书,有谋反之嫌,即将被捕。
赵无以自明,恐被诬陷入狱,遂逼上梁山,于崇祯元年(1628)⑩在境内花岩寺聚众而起。
嗣后赵部“旋抚旋叛”,时大时小,少则五六千人,多则万众,或东入晋,或西返秦,活动于黄河两岸广大地区。
三年(1630),同李老柴等转战于延安、西安及秦晋之间。
是年五月(6~7),与刘九思(上天猴)攻克金锁关(今属铜川市),斩明都司王廉。
四年三月(1631.4),同整齐王(张胖子)、张存孟诸部,控制宜川、洛水(今洛河)、宜君和中部等地。
五月(5~6),赵以万余人进攻韩城、郃阳(今合阳)和灵州(治今宁夏灵武),同明参将张全昌鏖战3日,损兵300,转至鄜州,600人被明军所杀。
败退清涧,一度降明。
后走宜川、雒州,举旗再起。
六月(6~7),王嘉胤在阳城(今太原南)与明军曹文诏作战牺牲后,赵胜与拓养.、刘九思、一阵风等共推王自用为首,号紫金梁,计36营,号20万,赵为36营首领之一。
七月(7~8),赵部被迫东去山西,洪承畴率曹文诏、艾万年追过黄河,同义军交战数次。
赵同李自成部,连破隰州(今隰县)、蒲县(今永济),会集于沁水。
后寡不敌众,赵退屯石楼。
绥德知州周士奇、守备孙守法伏兵河西,以叛徒贺思贤为向导,渡河夹攻。
九月十八日(10.13)夜,赵部于康家山突遭袭击,赵胜“裸身提刀”,仓猝应战,被贺思贤杀害。
拓养坤(?~1640) 明末起义军首领。
浑名蝎子块,又号四队,清涧人。
崇祯元年(1628)起义于陕西。
四年六月(1631.6~7),王嘉胤于阳城战死后,拓为36营首领之一。
八月(8~9),与过天星等攻打中部,围攻官军2月不下。
十月(10~11),明总兵曹文诏和张福臻所部俱至,养坤撤离。
十一月(11~12),同宁武总兵孙显祖战于万泉(在今山西西南)。
五年九月(1632.10~11),同贺一龙(革里眼)等越巴山,攻东乡、太平(今四川万源);入秦,为陕西义军24家之一。
十一月(12~1633.1),与李自成、满天星、三只手等活动于武安(今属河南)一带。
六年(1633),同张献忠、刘国能(闯塌天)等辗转于元氏(今属河北)及西山。
八年五月(1635.6~7),与过天星等围平凉,同洪承畴作战。
八月(9~10),与马守应(老回回)、张一川(扫地王)、整齐王等东出河南,突击朱阳关(今卢氏西南),歼守将徐来朝部。
九年六月(1636.7),同高迎祥(闯王)和刘国能俱出郧阳(今湖北郧县一带)、襄阳。
未几,由兴安(治今安康)入汉中,攻石泉、汉阴。
七月(8),走河西(今河西走廊一带)。
九月(9~10),人河南,与明五省军务总理卢象升部作战后,复回陕西。
十月(10~11),自唐县(今属湖北)入攻襄阳。
在九年(1636)前,拓养坤曾显赫一时,致有“闯蝎”并称之说,“高迎祥最强,拓养坤党最众,所谓闯王蝎子块也。”(明史·孙传庭传)十年一月(1637.1~2),拓转战于河西。
不久,同李自成、过天星等合攻泾阳、三原,与孙传庭部曹变蛟等连战7日,败降。
十月(11~12),李自成和过天星等入蜀,养坤随之,于广元同川兵大战,折兵千余。
十三年九月(1640.10~11),在函谷关(今河南灵宝东北)同官军激战中身亡。
白慧元(1600~1638) 字超想,号次如。
明万历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(1600.5.26)生于清涧,白宗舜次子。
少时颖异,文思敏捷,熟读经史,精于易学;体貌魁伟,目光如炬;性情高迈,豪爽不羁。
崇祯三年(1630)中举,遂以天下为己任。
旋出潼关,抵开封,渡黄河,至临清,遍历华嵩海岱。
时赋诗抒怀,有道途小咏行世。
七年(1634)成进士,翌年授任丘知县。
任丘靠近京都,有权势者甚多。
赴任后,其廉以持己,不避权贵,修城筑堤,民感于心。
九年(1636),清兵犯境,邻壤多陷,慧元岿然不惧,率众固守,待敌临近,躬擐甲胄,跃马出击,斩获甚多。
次年春,内擢京师,因素不枉法徇情,阉官深恨,捏罪陷害,矫诏罢捕,旅地羁审,再禁任丘。
十一年十一月(1638.12~1639.1)初,拟解京师,未行,清兵压境。
士民及新县令李廉仲,以慧元才兼文武力请,留其共御强敌。
慧元道:“丈夫身许国,岂以去位生嫌疑心乎?”遂慨然应允,负“罪”守城。
敌攻弥紧,廉仲畏惧,对慧元说:“此城难守,大家乘夜潜出,何如?”慧元斥云:“吾家世受国恩,惟有与城存亡,弃城幸免,如法纪何?”即亲冒矢石,率子侄、家丁死守。
十日(12.14)夜,李缒城而逃,满城鼎沸,守地遂破,敌蜂拥而入。
慧元闻知,急前抗阻,负伤10余处,寡不敌众,无力再战,面北而跪,高呼“臣力竭矣”,厉声骂敌,又遭数刃殉难,年仅39岁。
事迹载明史、明史稿和崇祯忠节录诸籍。
十五年十二月(1643.1~2),平冤昭雪,旌表为忠烈,追赠河南按察司佥事。
子羽宸、补宸、鳌宸、寿宸、延宸,被誉为五桂。
惠显(?~1643) 原名显扬,字晦我。
小岔则人,惠世扬胞弟。
以生员投笔从军,官至延绥中协副将。
明崇祯十六年十月(1643.11~12),李自成攻占西安后,遣部将李锦连克三边、延安、绥德等地。
十一月十二日(12.22),自成拜辩士舒君睿携白银5万两招降榆林诸将,同时命李锦、刘芳亮率部7万后随进发,劝降不成即行强攻。
榆林总兵王定见势不妙,借口调兵河套,弃城而逃。
时巡抚张凤翼未至,城内“士马单弱,人心汹汹”。
惠显同布政司都任、参将刘廷杰和卸任总兵王世钦、尤世威等议策,推世威为主帅,据城抗拒。
义军劝降不果,遂于十五日(25)发起猛攻。
惠显疯狂阻击,杀义军无数。
二十七日(1644.1.1)城下,尤世威等被处死,惠显被俘,系至神木,服毒自尽。
见明史等文献。
惠登相(?~1645) 明末义军首领。
号过天星,清涧人。
首起时间不详。
崇祯四年(1631),同张献忠等活动于山西。
五年(1632),所部为晋豫义军83营之一,河南32营之一。
六年(1633),与二将、哄天星等转战于武安(今属河北)等地。
同年四月(5~6)走高泽山,十一月(12)于武安诈降,十二月(12~1634.1)入秦。
八年一月(1635.2~3), 以13家之一参加荥阳(今属河南)大会(一说史无此事)。
凤阳(今属安徽)之役后,李自成因同张献忠不和,随高迎祥西走归德(治今河南商丘),与登相、罗汝才(曹操)合军。
三月(4~5),洪承畴出关,献忠、登相诸部避走陕西。
十一月(12~1636.1),登相走阌乡(在今河南灵宝境内),被明军追击,兵败乞降。
九年(1636),屯宝鸡。
冬,同李自成入川。
六年(1633)冬至九年(1636)秋,惠在义军中始终保持显赫地位。
十一年(1638),登相、汝才等9家为义军13家中最著名者。
是年五月(6~7)与罗汝才兵会界山。
六月(7~8)在河南卢氏降明。
八月(9~10),同罗汝才、常安国、贺一龙会于陕州(治今河南陕县)。
十二年(1639),与汝才等8营活动于郧阳、兴安等地。
同年一月(2~3),进攻秦、蜀。
十月(10~11),登相、汝才自兴山、远安(今均属湖北)进攻大宁(今属山西)、大昌(治今山西灵丘)。
十一月(11~12),进攻南障、谷城(今属湖北)。
十二月(12~1640.1),湖广副总兵杨世恩、荆门守将罗安邦在黄连坪被登相、汝才所杀,尽歼其军。
十三年一月(1640.1~2),惠命管队李常茂同冷冰道人姚宗中向官方乞降。
二月(3~4)入川,屯宁昌。
下旬从羊头坡渡巴雾河时,被大昌参将刘贵击退。
三月(4~5)谋攻巫山,渡口为石柱女将秦良玉所扼,未遂。
五月(6~7),汝才、登相等13营鱼贯过夔门,自夔山后走,屯田二坝,打粮自给。
六月(7~8),越巴雾河,攻克开县(今属四川),屯南坝。
七月(8~9)自杨店渡过,屯水田坝,被左良玉击败,降属其部。
八月(9~10),受命从百子、巴雾入山,剿张献忠。
十五年(1642),以明副将身分驻均州(在今湖北)。
六月(6~7)走开县,屯南县(今属湖南)。
十六年(1643),在武昌升为明总兵。
是年四月(5~6),招降罗汝才之部。
李自成攻郧(在今湖北安陆),被惠击败。
十二月(1644.1~2)奉左良玉之命,同他人合兵4万,入楚。
十八年(1645)病故。
事散见明史诸书。
周清 明末农民军领袖。
号满天星,清涧人。
崇祯元年(1628)起义于陕西。
为结营东山的才勇10头领之一,排行第八。
四年五月二十七日(1631.6.26)投降明总督杨鹤,未数月,举旗复起。
六月(6~7)王嘉胤死后,周为王自用为首的36营首领之一。
八月(8~9),伪降官军。
九月(9~10),同一丈青、独头虎、刘九思诸部辗转于宜川、洛川一带。
明副总兵赵大胤驻守韩城,距义军营地仅20里,却不敢出战,竟任意屠杀无辜妇女报功领赏。
五年(1632),与王自用、拓养坤等24家活动于陕西。
六年(1633),在山西三缠凹作战时被俘。
后再起,八年一月(1635.2~3)转战庐州(治今合肥)、凤阳一带。
是月二十九日(3.17),与张大受合攻桐城(今属安徽),未克。
该地山民据寨,又西进麻城(今属湖北),继抵汉口。
九年(1636),同混天王走延绥。
十三年五月(1640.6~7),与罗汝才等7部入蜀作战。
十二月(1641.1~2),同张妙手、邢家米和小红狼等相继乞降。
折增修(?~1651) 宁川堡(今折家坪)人。
骁勇善战,颇有胆略。
明崇祯年间,由行伍升为裨将。
曾随陕西总督洪承畴镇压李自成起义军,率百余人夜袭闯营,达旦而返,义军失利。
十五年(1642),同清军战于松山(今辽宁锦县南),兵败后从洪承畴降清。
顺治二年(1645),官军进击西安,增修从军,斩获甚众。
六年(1649),延绥将王永强叛清,折随大军出征,收复宜君后,以其为先锋,连平清涧、绥德,暂代副将,驻守绥德。
旋升下马关(今宁夏豫旺)副将,后调凉州(今甘肃秦安东北)副将,八年(1651)卒于任。
师国祯 字祥衷,号东庄。
今师家园则乡人。
先祖师安,家道殷实,乐善好施,金时赠忠训郎,改昭毅郎。
父师功凯,号云庵,少慕黄老之术,久居华山,为人行医,不计报酬。
国祯天资颖异,酷好读书,移时成诵。
明崇祯六年(1633)中举,清顺治十二年(1655)授华州学正。
十六年(1659)成进士,出任尉氏(今属河南)知县。
其颇有召父杜母之风,百姓作歌赞颂。
十八年(1661)参与审定清涧县志,时为吏部观政。
康熙二年(1663)任乡试房考官,有人诬告其有舞弊,经查失实,而当道者上报时却说:“或有情弊,亦未可知。”国祯辩道:“‘未可知’三字何以服人?”终被罢归。
途经朱仙镇岳飞庙时,感慨万端,即兴赋诗:“怜君死在莫须有,愧我生还未可知。”对仗工确,人叹为观止。
康熙年间,同事等极力申辩,促其复职,然国祯已含冤九泉。
李来亨(?~1664) 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领袖。
清涧(一说米脂)人,大顺军忠贞营主将李锦义子,早年参加李自成起义军。
清顺治二年(1645)自成牺牲后,来亨随李锦、高一功联合南明桂王政权共同抗清,转战于湘、桂等地。
四年(1647)被永历帝封为三原侯,七年(1650)晋封为临国公。
李锦死后,所部10余万人由高一功和李来亨统领。
八年(1651),大顺军不断受到南明地方官绅势力和清朝重兵袭击,在广西无法立足,被迫向贵州转移,途中遭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截杀,一功战死,来亨力战得脱,率余部数万经贵州、川东转入鄂西。
九年(1652),改变游击惯例,在湖北兴山、归州(今治秭归)、保康一带建立根据地,立帅府于兴山西北茅麓山七莲坪。
其招集流亡,屯耕自给,减免租税,革除盐弊,深得民心,农民纷纷投军,队伍迅增为数十万人,同先期到达川、鄂边界的义军将领刘体纯、袁宗第、郝摇旗等以及当地抗清武装连寨相结后,号为夔东十三家军,来亨部为东线。
顺治十五年(1658),清军大举进攻云、贵大西军,李定国势孤,来亨与刘体纯诸将于是年八月(8~9)和次年一月(1~2),溯江而上,两度围攻重庆,&39;制南下清军,全蜀大震。
康熙元年(1662),清朝以功名利禄,百般招诱义军首领,遭来亨等严词拒绝后,遂调集川、陕、鄂兵力30余万进行会剿,十三家军坚决抗击。
二年(1663)春,来亨放弃七莲坪,将清军湖广总督张长庚部诱入西山险地,乘机夹攻,清军大败,死伤万余。
同年冬,清军增兵进攻,刘体纯、郝摇旗和袁宗第相继败死,来亨部受重创。
三年三月(1664.3~4),复退茅麓山主峰,凭险据守,与20余万清军鏖战,被重围半年之多。
八月五日(9.24),义军粮尽援绝,力竭矢尽,清军攻入山寨,来亨举家自焚,壮烈牺牲。
所部数万将士,或战死,或突围,仅有百余人被俘,无一人投降。
霍光先 清涧人。
约生于明天启至崇祯年间。
祖父霍巍,父亲霍灵秀。
本人出身行伍。
顺治年间,清军下江南,其屡立战功,升都督佥事。
四川少数民族起事,其出兵镇压。
因失道被困,粮绝7日,死者过半。
突围时,追兵痛击,余部尽覆;归营后,霍复率部反攻,起事者失利,授骠骑将军和协守溧句、高淳(均属江苏)等地副总兵。
康熙二十年(1681)后逝世,享年87岁。
白乃建(1616~1673) 字建白、仲立,号雪楞,自号醉吟后生。
倒吊柳人,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七月十七日(1616.8.28)。
廪生,白曰可次子。
其体貌俊伟,藻以风雅,幼颖异,10岁能诗,日读书数千字,有神童之称。
17岁入乡学,纵笔为文,出言成章,在公卿间甚有名气。
清顺治十八年(1661),清涧县志残缺,知县廖元发开馆补葺,聘其纂辑。
乃建素承家训,著述有源,逾月成书,颇有条理⑾。
其屡试落榜,未能做官。
晚年畅游齐、鲁等地,行至云中(今地无考),患病归里,康熙十二年十月十日(1673.11.18)寿终。
著有诗集侍清集、海观集、长安游草、编年诗文集甲癸集、诗文集雪楞集。
白羽宸(1617~1679) 字浩五。
高杰村人,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(1617)。
崇祯七年(1634),随父白慧元客居任丘。
十一年(1638)父抗清阵亡,羽宸在积尸中寻得骨骸,扶柩归葬。
十五年(1642)荫入太学。
清朝建立,其“躬身山野,终身不仕”。
晚年,潜心钻研医学,救死扶伤,著有医理20卷;并首纂白氏族谱。
清康熙十八年(1679)逝世。
长子白玠,有传。
三子白璟,字景玉,亦深通歧黄,每遇奇症,治之多愈,被褒为韩康再生。
白补宸(1618~1689) 字衮五,号慈庵。
高杰村人,生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(1618.5.23)。
白慧元仲子。
其天资聪颖,读书过目不忘。
康熙八年(1669)中举,授三原教谕,勤于训课,视诸生如子弟,实绩卓著。
二十年(1681)冬,边关不宁,军书纷繁,县令等随军督运,补宸代理县事,速运物资,不劳民力。
二十一年(1682)升宁夏(治今银川)教授,奉命参与督浚秦、汉2渠,革除旧规,“役夫忘劳,欢声遍野”,开水田数百顷,颇得民心。
二十八年十月二十四日(1689.12.5)逝世,被命为乡贤。
三子白斑,另有传。
白乃贞(1618~1683) 字廉叔,号蕊渊,又号慭斋。
倒吊柳人,白曰可三子。
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)生于一个世代书香之家。
其家学渊源,天资高妙,勤奋刻苦,酷好古文词赋,被誉为奇童。
15岁入县学,清顺治八年(1651)中举,翌年成进士,授翰林院检讨,任顺治大训纂修官。
他高迈俊爽,才思坌涌,胸怀抱负,清世祖对其极为赏识,每次出巡,簪笔以从,若有所奏,均被采纳。
父幼患足疾,久治不愈,时有所发,常用豚蹄沸汤烫洗,乃贞“濡手于釜,釜不去火”,双手糜烂,从不知苦。
父母双亡后,乃贞例归守丧。
顺治十八年(1661),清世祖早逝,乃贞沉痛惋惜,服丧期满,不愿赴任,朝廷不舍,强行起用。
康熙二年(1663),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,择优取才,守正不阿,穷学生拍手称快,落榜的权贵子弟却无中生有,诬陷他有舞弊行为,于是罢黜归里,同僚备受牵连。
挚友劝其行贿免“罪”,他却说:“我辈秉公取士,而以贿获免,日后何以自白?”数年后,冤案昭雪,同事多被起用,乃贞却在故乡的山沟里筑起土别墅,诗酒为乐,勉学亲耕。
他知识渊博,教授有方,时本县考取举人者,多出其门。
乃贞的文学生涯,始于顺治年间,而黄金时代却在康熙初年。
罢归后,诗人淡甘平,家无儋石,“荷锄培美种,抱瓮息机心”⑿,同人民群众日趋贴近。
继而风尘仆仆,饱览秦、豫、皖、苏、浙、赣、鄂等地湖光山色、名胜古迹。
在旅途中边构思,边创作,酒酣耳热时,朗吟诗作,申旦不倦。
旋归卧山墅,不入城市,“相招文字饮,共醉水云边”⒀,对诗稿进行认真推敲。
乃贞著述甚丰,多失之于兵火,曾有慭斋存稿20卷藏于家。
康熙八年(1669),诗集慭斋存稿(4卷)付梓行世;乾隆四十七年七月(1782.8~9),被载入四库全书总目。
他的诗,讴歌壮丽山河,抒发爱国忧民、憎恶丑恶、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;在艺术上,“淳泓含蓄,蕴藉深至”,“叙述真朴,不加文饰”,“善学香山”⒁。
乃贞还对祖国尤其是陕北的方志事业,作有贡献。
他先后为清涧县志、陕西延绥镇志、延安府志、米脂县志作序。
康熙十八年(1679)和二十一年(1682),分别鉴裁重修的延安府志和米脂县志。
二十二年(1683),白乃贞与世长辞。
在其熏陶下,后代多擅长诗文,热心教育。
长子白誉,字髦公,号阔庵,素负大志,善词赋,工草书;六进考场,仅得例贡,遂放游江汉,历苏赣齐鲁,与名士相唱和,红极一时。
著有阔庵集。
次子白訚,康熙四十四年(1705)举人,巩昌府(治今甘肃陇西境内)教授。
孙庆纶、庆绂,分别作有晴岩集和方来诗草。
廖元发 字含章,东平(治今山东东平)人。
清顺治九年(1652)进士,十二年(1655)授清涧知县。
其顾全大局,体贴民情,补葺废宫,增筑城垣,重修文庙等古建,对驿站建设尤为重视;百姓支持县事,不遗余力。
十八年(1661)重修清涧县志,问世后受到好评。
康熙二年(1663)升工部(亦说户部)主事,离县时数千人拦道挽留。
任宪伊 字迟遇,清涧人。
淳朴谨慎,遵法不逾。
清顺治十年(1653)拔贡,初任濮州(治今山东鄄城)经历。
为政清廉,不妄取财。
升江宁(治今南京)同知后,人不敷出,衣冠难易,一尘不染,受到上司表彰,委托其代理扬州(治今江苏扬州)道务。
扬州多富商,素有行贿之弊,贪赃者多饱私囊,捆载而去;宪伊本色不改,至廉如初。
编审户籍时,照章收税,然又不肯触犯权贵者,遂断然辞归。
临终前3日自撰墓志,享年83岁。
白寿宸(1626~1684) 字颂五,号松盟。
高杰村人,明天启六年九月十六日(1626.11.4)生。
白慧元四子。
个性朴直,平易近人,不修边幅。
清顺治十一年(1654)举于乡,后屡试不第,绝意仕进,遂登五岳,观苍海,足迹几遍天下。
十八年(1663),参与纂修清涧县志。
晚年,以著书、教学为业。
康熙十三年(1674)为避战乱,客居宜川,执教于祋祤书院。
其深通五经,曾致力于程朱理学研究。
能诗;工草书,师宗二王。
一生著作很多,有五经抄、四书参疑、性理释略、太极图解、西铭解、离骚解、春秋集注、评释杜诗、讲书论、有得即录和松盟稿等10种(其中第2、4、5、9种已刊行)。
二十三年二月四日(1684.3.19)逝世于同官。
白玠 字介玉,号圁滨。
高杰村人,白羽宸长子。
性豪爽,有丰采,幼以能文著称。
清康熙五年(1666)中举⒂,九年(1670)第进士,授龙溪(治今福建龙海)知县。
时海氛未靖,军务纷沓,供给繁杂。
其体恤百姓,力减冗费,以急军需,与民无损,上下交称。
父丧服阕后,补石城(治今广东河源)县令。
石城滨海多盗,白以德安抚,以刑整治,3年后秩序井然,被举为卓异⒃,擢升晋宁(治今云南晋宁)知州。
途经粤西,中瘴疠而亡,年仅43岁。
石城人思之,崇祀名宦祠。
白斑(1656~1722) 字文玉,号淡海。
高杰村人,清顺治十三年三月十九日(1656.4.13)生。
白补宸三子。
其个性奇异,跅弛跌宕,不合时俗。
康熙二十四年(1685)以拔贡授高陵教谕,称病不就,绝意仕途,广交学士,终生客游。
江苏巡抚于准同他有旧交,拟高薪招聘。
白至,对于说:“公恢张教治,大庇其名,则某不敢辞;若苟焉,为众人所为,又安用余?”数日后,借他事而别。
长兄白璇,任桐城县令时,白斑与著名作家方苞结为挚友。
五十九年(1720),方苞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引入狱,祸将不测,交游裹足,白斑挺身营救,竭尽其力。
其工书,得魏晋人遗意;中岁为诗,雄直过人,有气盖关中诗稿(未锓板)。
六十年十二月二十日(1722.2.5)寿终。
方苞满怀崇敬、痛惜之情,为其撰写了墓志铭。
白子云(1664~1737) 字仲杰,号希斋。
高杰村人,生于清康熙三年(1664)。
父白璇(璿),字睿玉,号碧斋,桐城知县,升象州(治今广西象州)知州,殉职未赴。
子云天资英敏,学习刻苦。
“为文淹精,经术湛深”。
康熙四十一年(1702)举于乡,五十一年(1712)中进士,初授翰林院庶吉士,后改检讨。
其“窥乎四库,分藜东观”,参与纂修三朝国史,均成书。
五十九年(1720)任北京顺天府乡试主考,择优取才,多得名士。
因风骨凛然,不善逢迎,遂被罢归。
家居18年,以教书、著述自娱,屏迹城市。
晚年致力于四书研究,著有功圣学(已刊行)和四书阐20卷。
作品今未见,惟为本族祠堂所撰“雨露趋跄陈俎豆,春秋陟降想音容”和“家学青简贻泽远,堂封丹诰拜恩深”的楹联尚在留传。
乾隆二年(1737)谢世。
惠子谅 字慈若,清涧人。
敏而好学,文词清丽。
清康熙五十年(1711)中举,授陇州(今陇县东南)学正。
其家资丰厚,乐赈好施,常济人于危难之际,不追责偿还,甚而毁废约据。
六十年(1721)大荒,乡邻族人时有卖儿女者,子谅慷慨援救,赎回数十人,美名远扬。
政界失意后,归里设学,授徒百余人。
享年70有余。
著有性理解和高山集。
张松年 字鹤龄,寺则河人。
资性聪颖,幼就读于私塾;每有请问,出人意表,师长惊异不已。
后苦意研究,提笔为文,愈加勤奋。
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中举,雍正十一年(1733)成进士。
十三年(1735)提任四川同考官,所取多名士。
后为虞乡(治今山西永济)知县,因性不喜仕进,遂辞职归里,授徒求晏。
著有龙泉闲笔文稿。
惠人 字里冬,号小涧。
清涧人,惠子谅之子。
幼承庭训,攻读诗书。
清雍正四年(1726)中举后,励志弥坚,将先世遗留的百余份放债契据付之一炬,决意致力于经史。
后家境渐落,晨炊无米,仍手不释卷,持之以恒,以经史自慰。
乾隆十年(1745)第进士,授龙阳(今湖南汉寿)知县。
惠政5年,两袖清风,卸职还乡,讲学笔峰书院,远近尊崇。
70余岁离世。
有四书解、五经解、袖口纽和鸡肋等著作刊印行世。
吴其琰 震泽(在今江苏吴县)人。
清乾隆十二年(1747)以拔贡任清涧知县。
其“修举废坠,不事因循”。
县志91年未修,遂命子至俨(贡生)于十七年(1752)秋,用1月时间,纂就清涧县续志,书成方卸任而离。
至俨另有诗作。
白修(1725~1812) 字克治,号省斋。
清雍正三年(1725)生于倒吊柳。
祖父白誉;父白庆绂,字仲章,号方来,山阳训导,著方来诗草。
白修“绳趋矩步,不妄笑言”。
曾设教于河东,循循善诱,深得爱戴。
晚年,家产全给予仲兄,一介不苟;屏居旧土窑中,吟咏自适,著有省斋集诗稿。
嘉庆十三年(1808) 82岁时应乡试,恩赐举人。
翌年会试,钦赐翰林院检讨。
十七年(1812)寿终,葬村中。
李华春 字实之。
狄道(今甘肃临洮)人。
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举人,嘉庆元年(1796)出任清涧训导。
儒雅端详,辛勤授课,十年如一日,成果丰硕。
其善古诗,各体皆工,日事吟咏。
十一年(1806)因病归里,十九年(1814)康复到职。
学生闻其重返,聚道欢迎,华春即兴赋诗答谢:“感尔青衿争引领,慨予白发已盈头。”著有坦庵文集2卷、坦庵诗草1卷,清涧人争传一时。
钟章元 郁林(今广西玉林)人。
嘉庆十五年(1810)登第,道光五年(1825)代理清涧知县。
七年(1827)正式就任知县后,集议开局,主持重修清涧县志,次年元月(2~3)书成,体例完备,史料翔实。
继为郃阳知县,升绥德知州,后以母病为由辞归。
其自幼嗜读,治学严谨,星历医卜,无不通究,尤精于医,饮誉故乡,著有伤寒括要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2 快猫官方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kmwang